35
133
579
注册会员
原标题:究竟谁在破坏科学规范不言自明(钟声)
——政治操弄难掩美抗疫不力事实⑩
7月27日,美国撺掇其盟国的个别人士,以所谓科学官员的名义发表声明,继续向中国施压:中国如果不接受第二阶段计划,就没有尽帮助世界从危机中吸取教训的共同责任,就是对科学界长期公认的规范的破坏。其实,这份罔顾事实的声明,与其说给中国听,不如直接抛给美国。究竟谁没有为世界早日摆脱疫情困扰而努力?究竟谁没有维护科学规范?在显而易见的事实面前,答案早已不言自明。
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日前提出的第二阶段溯源工作计划,是一份丢失科学客观原则、缺乏合作精神的文件。这不是一份真正找寻病毒源头的计划,而是设法抹黑中国的计划,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接受。中国不仅最早成功控制住了疫情,而且尽己所能为国际抗疫合作提供物资、知识和疫苗援助。同时,中国也是最早同世卫组织分享有关数据、全面参与溯源科学研究的国家。今年年初,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秉持科学思维,以事实证据为基础,共同合作开展全球溯源中国部分工作。中国秉持公开、透明、科学、合作的原则,全力支持世卫组织专家组工作,完全满足了专家参访的要求,为推动病毒溯源国际合作作出了表率。联合研究报告科学评估了关于病毒引入人类的路径,明确得出了“实验室泄漏极不可能”的结论,国际科学界对此已有广泛共识。可以说,全球病毒溯源研究的中国部分已经出色完成。反观美国,一场疫情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竟造成逾61万人死亡、近3500万人感染的惨剧,其自行其是的政策还导致疫情向周边国家迅速扩散。两相对比,究竟谁没有为世界早日摆脱危机而尽责尽力?
病毒溯源是科学和病毒的赛跑,是一项严肃而又迫切的工作。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工作理应在第一阶段溯源工作的基础上来延伸,对已经开展过的,尤其是已经有了明确结论的,就不应该再重复开展。浪费时间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漠视。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显示,疫情源头呈现多国多地多点的特点,美国等国家出现遭病毒侵袭案例的时间明显早于武汉首例病例。下一阶段溯源工作理应在全球多国特别是目前疫情最严重且疑点重重的美国展开。然而,第二阶段溯源计划坚持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作为研究重点,刻意忽略全球早期病例、冷链传播病毒等重要研究方向,将矛头直指中国,不仅毫无道理地推翻了第一阶段溯源工作的科学结论,而且对美国等国家的严峻疫情选择性失明。如此违背科学和常识的计划背后,究竟是谁在破坏科学规范?这不得不让人得出结论,这份所谓的病毒溯源第二阶段工作计划,受到严重的政治干扰,早已背离了科学的初衷。正如有专家指出的,第二阶段溯源计划“是对花了数月时间用尽心血试图找出大流行根源的专家智商的侮辱”,更是对科学与事实的彻底背叛。
第二阶段溯源工作计划是对国际溯源合作和全球抗疫努力的干扰和破坏。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73.1号决议,明确要求世卫组织继续与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成员国密切合作,通过开展科学合作实地考察等工作,查找新冠病毒的动物源头和向人类的传播途径。这意味着制定下阶段溯源工作计划必须坚持成员国主导,世卫组织应同成员国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工作计划起草过程应当是公开透明的,不应由少数国家主导,贴有明显的国家立场标签。目前的第二阶段溯源工作计划起草过程缺乏透明度,是政治操弄的产物。迄今已有近60个国家致函世卫组织,认同第一阶段溯源研究成果,反对溯源政治化图谋,这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公义所在和人心向背,这些国家的声音应该也必须受到尊重。
把病毒的源头搞清楚,可以有效防止类似疫情的再次发生。病毒溯源工作不应被政治病毒感染,不能成为个别国家甩锅推责、遏制打压他国的工具,更不能因此导致国际社会走向分裂。中国反对受到严重政治化干扰的第二阶段溯源工作计划,就是在维护病毒溯源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就是在维护全球团结抗疫的大局,就是在维护人类健康福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所谓的科学官员在要求中国维护科学规范的同时,貌似公正地表示:“我们希望这些标准适用于所有地方,包括我们自己的国家。”如果他们说的是实话,那么,他们就应该推动他们各自国家的政府同中国政府一样,秉持开放透明态度和科学精神,邀请世卫组织专家到本国开展溯源研究,分享交流研究成果,为全面、客观、科学地描绘出病毒传播图谱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建言并推动本国政府摒弃对病毒溯源的政治化操弄,让科学回归科学,才是科学官员应有的良知和作为。
使用道具 举报
80
3040
9367
中级会员
0
71
87
45
288
95
14
1
245
421
351
354
43
750
2828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兔子的那些事儿
GMT+8, 2025-1-10 12:28 , Processed in 0.0656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